學會用 AI 幫我寫程式後
我才發現真正的戰場在這裡
三個月前,我開始用 AI 寫程式。
當時我很興奮,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「薪水三級跳」的秘密武器。畢竟,當身邊的人都還不會用 AI 寫程式時,我只要比他們早一步學會,就能創造差異化,對吧?
結果我實作後才發現,工程師的專業世界比我想的複雜太多了。
AI 不是萬能,工程師真的有價值
有一次我想做個簡單的網頁介面,結果卡在「UI 顯示」的問題上整整 3 小時。
AI 不斷給我各種解法,我也照著做,但畫面就是顯示不出來。我完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,只能讓 AI 在錯誤的方向上不斷打轉。
那段令人沮喪的三小時...
後來實在沒辦法,我問了工程師朋友。他看了一眼就說:
工程師會這樣問AI:
"Prompt:
『我的 Tailwind 應該是版本的問題,或是引用有問題,
導致畫面無法正確顯示?你幫我檢查看看。』
我心裡想... Tailwind 是蝦毀.....
查看
差別就在那一句精準的提問:
這讓我意識到,問題不是 AI 不夠聰明,而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問對問題。工程師朋友一眼就能看出可能的技術盲點,而我只能瞎子摸象。
當然,要拼過工程師 30 年的專業還是有段距離。但我想,這些距離我也可以慢慢靠近。或許一年後,當我做出了 50 個作品,我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知識跟認知了。
而且我也不用跟工程師比,對吧?
我只要比身邊那些還不會用 AI 寫程式的人強就好了。光是這樣,我就能在職場上創造差異化,薪水自然會跟著漲。
我當時是這樣想的。
等等,工程師也會來搶我的飯碗?
直到某天,我看到一則新聞:
微軟裁員中,超過 40% 是軟體工程師。
我愣住了。
這些被裁掉的工程師,他們會去哪裡?
他們會不會也開始跟我競爭同樣的職位?
這種「大規模裁員」的連鎖效應,最終會不會還是影響到我的工作機會?
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:
當 AI 能力提升到某個程度後,
我不只要跟「不會用 AI 的人」比,
還得跟「被 AI 取代的工程師」比。
這些人可是有技術底子的。他們如果也開始用 AI 寫程式,甚至轉型去做其他工作,我憑什麼覺得自己比他們有優勢?
這個念頭讓我冷汗直流。
原本以為學會 AI 寫程式就是「終極武器」,結果發現這只是「入場券」而已。
真正的戰場,根本還沒開始。
除了 AI 協作力,我還能靠什麼?
我花了一些時間想這個問題:
如果技術能力可以被 AI 補足,那我還有什麼是工程師比不上的?
後來我整理出四個方向,這些是我認為自己比工程師更有優勢的地方:
業務理解力
你知道市場真正的痛點在哪
工程師可以寫出完美的程式,但他們不一定知道「為什麼要做這個功能」。
我做過業務、接觸過客戶,我知道使用者真正在意的不是技術多炫,而是「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」。
這種對市場的敏銳度,是寫再多程式也練不出來的。
創意思考
你能看到工程師看不到的可能性
工程師習慣從「技術可行性」出發,但我會從「使用者體驗」和「商業價值」出發。
有時候,最有價值的點子不是技術最難的,而是「別人沒想到」的。
落地執行力
你能把想法變成實際能跑的產品
很多人有想法,但沒辦法做出來。
我現在有了 AI 這個工具,我可以快速把腦中的構想變成實際的 MVP(最小可行產品),然後快速測試、快速調整。
這種「從 0 到 1」的能力,比「從 1 到 100」的技術優化更稀缺。
溝通協調
你能讓不同背景的人理解你的願景
工程師擅長跟機器溝通,但不一定擅長跟人溝通。
我可以把技術語言翻譯成業務語言,讓老闆、客戶、設計師都能理解我在做什麼,為什麼這件事重要。
這種「翻譯能力」,在跨領域協作時特別關鍵。
技術是入場券,你的獨特性才是護城河
學會用 AI 寫程式後,我才發現:
真正稀缺的,從來不是「誰會用 AI 寫程式」,而是「誰能用 AI 做出別人想不到的東西」。
當基本技術門檻降低了,市場不可能只重技術本身。就像以前會打字很稀缺,現在人人都會打字,有價值的是你打的「內容」,不是打字速度。
這條路,不僅跟工程師差異化,還可以打造自己的職場定位。
給不同階段的你,三個反思問題
如果你還沒開始用 Vibe Coding
你現在最擅長的領域是什麼?如果有一天 AI 能幫你寫程式,你會想做出什麼東西?
如果你剛開始用 Vibe Coding
你在學習過程中,有沒有發現自己比工程師更懂某個領域的需求?這個洞察可以變成什麼產品?或個人優勢?
如果你已經很熟練使用 Vibe Coding
你現在做出來的東西,有沒有結合你的專業背景或獨特視角?如果還沒有,下一步可以怎麼做?
最後,如果你也在學習 Vibe Coding 的路上
歡迎你加入 Vibecoding 陪伴式社團
當你遇到問題與卡關,都有人可問!
大家一起學習成長,突破技術難題。
也期待我們在線下 VibeCoding 聚會相見 ☕